

編者按:近期,核物理學家劉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滬東、美國蘋果公司總部原首席工程師孔龍等多位在全球科技界有影響力的華裔科學家,回國加入中國的大學或科研機構。他們多在數學、物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領域深耕並已取得豐厚成果,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些頂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備受全球關注。香港文匯報今明兩日推出「華人科學家歸國潮」系列專題報道,解析這波科學家歸國潮背後動因及其影響,採訪到多位歸國發(fā)展的科學家,了解他們的關切,並就如何為科學家創(chuàng)造更好科研條件提出建議。
核物理學家劉暢離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重新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在國際數學領域久負盛名的數學家林華新,結束近40年的美國生涯,入職新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滬東,全職加入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美國蘋果公司總部首席工程師孔龍回國,近日已入職復旦大學;物理學家、可穿戴技術專家貟國霖從英回國任教,任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2024年底至今,已有超過十名知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英等國,回到祖國任教。這些科學家多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前沿科學研究者,他們也正處於學術生涯產出的黃金階段。新一波離美歸國潮的出現,無疑將對中美科技戰(zhàn)略博弈及未來趨向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裣愀畚膮R報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長期進行海歸學者研究的大連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孫玉濤認為,新中國歷史上有三次科學家離美歸國潮,前兩次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改革開放深入時期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三次歸國潮起始於2008年,美國在次貸危機後削減對科研的投入,同時中國加大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對科學家流動形成「推拉」作用。此次歸國潮以饒毅、施一公等一批頂級科學家放棄在美優(yōu)渥待遇毅然回國為標誌性事件,在此後十餘年中持續(xù)帶動眾多科學家回國發(fā)展。
特朗普政府打壓華裔科學家
「當前仍然處於第三次歸國潮中,而且美國的『推力』越來越大,中國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孫玉濤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2017年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啟動「中國行動計劃」,無端迫害在美華裔科學家,導致華裔學者生存環(huán)境惡化,這對科學家回國形成推力。與此同時,中國啟動海外優(yōu)青等計劃,並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提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都成為拉動海外遊子歸國的重要力量。
今年特朗普第二個任期伊始,美國科研界反彈強烈。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yī)學院的1,900餘名院士在上月底聯名簽署公開信,呼籲特朗普政府停止打擊科學界。在簽署公開信的院士名單中,也包括張鋒、莊小威等華人院士。孫玉濤認為,美國推力和中國拉力正在不斷加大,而這將成為越來越多學者回國的重要原因。
回國會得到更多項目支持
孫玉濤調研發(fā)現,與此前相比,近期歸國科學家有較鮮明的特點。21世紀初回國的科學家研究領域大多數與應用研究相關,例如生物工程、機械工程等,他們希望回國推廣應用技術;近期則有大量數學家、物理學家等基礎研究領域頂尖學者回國發(fā)展,看好國內基礎研究的學術氛圍和科研前景。
孫玉濤介紹,一般認為,科學家一生中的兩個學術高產時期,一是博士剛畢業(yè)的時期,一是學術成熟期尤其是在子女上大學後的時期。調研發(fā)現,近期歸國的科學家大多選擇在這兩個學術高產期回國,一些科學家正處在博士畢業(yè)不久幹勁十足的時候,一些科學家則到了可以調動更多資源的學術成熟期。他們回國後,一般也會得到更多的項目支持,距離實現科研夢想更進一步。
中國應創(chuàng)建更寬容學術氛圍
當然不少科學家歸國後也會經歷陣痛期,過去一些學者因深陷國內KPI(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考核而苦惱。「回國不是回家躺平,而是更卷?!箤O玉濤表示,中國在不少領域已進入科研「無人區(qū)」,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應更加倡導科學家們進行自由探索,為實現重大原始創(chuàng)新的突破,創(chuàng)建更寬容的學術氛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