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順利的努力和堅持下,一條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街道再現(xiàn)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內。(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仕珍 西安報道)白水的趙家門樓、大荔的閻敬銘宅院、澄城的崔家槐院……走進西安市南郊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宛如進入了青磚灰瓦的古建世界。這些昔日散布在陝西渭北大地的關中傳統(tǒng)民居,如今比鄰而居、隔街相望,讓人們彷彿穿越到了一條原汁原味的明清老街。而這一切,離不開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副院長、國家級非遺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順利的努力。三十多年來,他和哥哥王勇超一道,將40餘座面臨倒塌、瀕臨消失的關中特色民居異地遷建,傾心修復,讓古老的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三十多年來,王順利將40餘座瀕臨消失的關中特色民居異地遷建,傾心修復,讓古老的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受訪者供圖)

今年3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王順利作為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名列其中?!高@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p>

王順利(右)現(xiàn)場給瓦工指導工作。(受訪者供圖)

明清關中傳統(tǒng)民居 世界建築「活化石」

「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是陝西關中地區(qū)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該技藝所建造的民居風格極具關中地域文化特色,同時不失實用性?!雇蹴樌嬖V記者,關中傳統(tǒng)民居延續(xù)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築傳統(tǒng)風格,並根據關中地區(qū)氣候、地理條件加以改進,以秦漢「豪放樸拙」為本,以隋唐「雄渾壯麗」為表,以明清「精細富縟」為實,營造手法大氣。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如今已成為人們了解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的一扇窗口。(受訪者供圖)

走進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便是高大氣派的「走馬門樓」。王順利介紹,以往每家的門樓裝飾都十分講究,樸實而不失精美。而更為奪目的是門額題字,或木雕或磚刻,內容上大致為光宗耀祖、倫理道德、理想追求三類。

「這些古建築是文學、美學的融合,凝聚著一種潛在的鄉(xiāng)村文化力量,是勞動人民在建築裝飾上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王順利告訴記者,進入明清時期,關中傳統(tǒng)民居建築更是成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築中的奇葩,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活化石」。

王順利(右一)現(xiàn)場給徒弟們指導古建彩繪。(受訪者供圖)

一度瀕危 遷移復建重現(xiàn)輝煌

然而,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席捲而來,城市化進程加速,曾經充滿煙火氣的古老宅院,轉眼間只剩下殘垣斷壁,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嚴峻處境。這讓從小就對傳統(tǒng)建築喜愛有加的王順利痛心不已。於是,30來歲的王順利做了個決定:放棄自己蒸蒸日上的建築公司,投身到搶救保護古民居和營造技藝的文保大業(yè)中。

為了搶救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王順利決定將部分古民居整體遷移復建。其中,最具挑戰(zhàn)性的當屬從渭北一帶的澄城、合陽、大荔等縣遷移復建明清古民居。「這些古民居建築構件繁多,異地遷建技術要求極高,而且收來時大多雜亂無章,重建過程就像是把積木拆卸後重新搭建,難度超乎想像。」王順利說。

王順利(左一)現(xiàn)場給徒弟講解古建木結構。(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內,清朝戶部尚書閻敬銘的宅院尤為吸人眼球,然而人們不知的是,這座兩進兩院式布局的宅院,結構繁複、裝飾精美,原宅在20世紀50年代已拆毀,僅存部分殘餘建築構件。王順利介紹,他和團隊從閻氏後人手中收購這些構件後,對照原宅照片,多次前往舊址進行實地測量。在沒有現(xiàn)成圖紙的情況下,王順利親自繪圖設計,力求最大程度還原古宅的原貌。施工過程中,他既是設計師,又是包工頭,還親自參與施工,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嚴格把關。遇到技術難題,他就和團隊成員一起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反覆試驗,前後歷經近8年時間,最終成功還原了閻敬銘宅院大氣磅礴的樣貌。

「30多年來,我們從渭北一帶整體遷移復建了明清古民居四十院近千間共4萬多平方米,個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但在失去很多的同時,我也收穫了很多。」如今年逾60的王順利,望著眼前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民居,眼裏滿滿都是光。

薪火相傳 子承父業(yè)並肩「作戰(zhàn)」

在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後,王順利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然而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影響下,22歲的兒子王行健也加入到了傳承弘揚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的行列。

在王順利的影響下,他22歲的兒子王行?。ㄗ螅┮布尤氲搅藗鞒泻霌P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的行列。(受訪者供圖)

在王行健的印象中,他的父親總是一副忙忙碌碌不著家的形象?!感r候很少在家裏見到他,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復建這些古民居的施工現(xiàn)場?!雇跣薪≌f,曾經他對父親的事業(yè)並不理解,但直到自己看到一座座精美的關中傳統(tǒng)古民居在父親手中復活,看到一批又一批的遊客來到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內參觀,他才漸漸明白,父親所做的事情是多麼了不起。從小耳濡目染的他,也漸漸愛上了這門手藝。

去年,王行健終於下了決心:他要跟隨父親好好學習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將這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於是,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里,時??梢钥匆娡蹴樌o兒子現(xiàn)場教學的情景。王順利告訴記者,兒子的好學讓他倍感欣慰?!溉缃窈芏喾沁z都面臨著年輕傳承人匱乏的困境,孩子在這個大好青春的年齡願意加入,對於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是非常好的事情?!?/p>

實際上,三十餘年來,王順利一直致力於關中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藝的傳承。截至目前,他已教授了十多個徒弟,其中的多人都已成為保護關中古建築文化的生力軍。

責任編輯: 張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