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源
成為一名體育傳媒人,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熱情的追求。每當大型賽事如奧運、亞運或世界盃來臨時,這些傳媒人都渴望親臨現(xiàn)場,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氛圍,彷彿每一位記者都是在追尋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就像天主教徒期待到梵蒂岡朝聖一樣,這份渴望源自於對體育的熱愛和對賽事的敬畏。
在這些盛會中,大會會設置大型的主新聞中心(MPC)和國際廣播中心(IBC)來支持所有的媒體工作,然而,隨著前來採訪的媒體人數(shù)不斷增加,資源卻愈發(fā)緊張。以最近的巴黎奧運為例,參與廣播的電視臺已達182間,負責廣播的工作人員超過8,300名,連同文字和攝影記者,總人數(shù)接近20,000名。這樣的規(guī)模讓大會不得不限制當?shù)氐膾裨L人數(shù),讓人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叵?988年漢城奧運,美國NBC派出1,200名工作人員,而在巴黎奧運,NBC的計劃從原本的2,000名減少到約600名。這背後的原因是NBC在2012年奧運會後決定在康涅狄格州斯坦福設立一個永久性的奧運製作中心,這樣他們就不必每次都在賽事地點搭建大型製作中心,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當然,科技的進步讓傳輸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廣播商能夠將數(shù)十條頻道的信號傳回本土進行編輯。許多人會問,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受和在本土觀看比賽的評論,哪種方式更有魅力?我始終堅信,現(xiàn)場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那種與觀眾同在的熱情,對每一次比賽的期待,都是電視前無法感受到的。但對於一些大型廣播商來說,他們往往會將大部分工作留在本土,這是一種省錢的策略。但對於小型媒體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NBC在巴黎奧運會上製作了7,000小時的節(jié)目,雖然這可以節(jié)省一些成本,但轉播出來的奧運節(jié)目是否能夠吸引觀眾、引發(fā)激情,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挑戰(zhàn)。節(jié)目的包裝則是關鍵所在,如何讓觀眾產生共鳴,這需要媒體人的創(chuàng)意與獨特的表達方式。比賽的內容源自大會的國際信號,但真正吸引觀眾的關鍵在於媒體人的表達手法。這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最重要的是能夠打動觀眾的心。
最近,啟德體育園的開幕禮上,製作人選擇了傳統(tǒng)的香港綜藝節(jié)目風格去包裝活動。這讓我不禁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更具創(chuàng)意的方式呢?或許像奧運、亞運或其他綜合運動會的開幕式那樣,以更具創(chuàng)意的形式呈現(xiàn),這是香港未來值得期待的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