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陳旻兩會報道)在中國的博物館矩陣中,「藏在」高校裏的博物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為場館開放能力、主動開放意願相對較低等因素,高校博物館往往「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提出了進一步發(fā)揮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 受訪者供圖

曾經「高冷範兒」的博物館如今成為文旅「頂流」,根據(jù)國家文物局2024年5月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國備案博物館數(shù)量為6833家,其中「藏在」高校裏的博物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宋燕介紹說,高校博物館通常圍繞高校的學科特色和學術研究方向進行藏品收集,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國內高校博物館超過400家。這些高校博物館「小而精」「專而深」,與綜合類博物館可以形成內容互補,既可以在教書育人上體現(xiàn)專業(yè)的學術魅力,也可以在文化傳播上發(fā)揮社會教育作用,更好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24年9月初,南京市委宣傳部牽頭舉辦了駐寧高校博物館聯(lián)展暨大學新生「第一課」活動,取得了較好社會反響。

宋燕在前期調研中發(fā)現(xiàn),影響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的因素包括:登記備案要求、管理審核要求較高,而場館開放能力、主動開放意願又比較低。比如博物館備案登記後,館藏文物需要審核定級,帶來的管理難度和安全風險讓部分具有備案條件但未備案的博物館「望而生畏」。許多高校嚴格的出入管理政策、遊客承載量及博物館工作人員配置等都限制了校內博物館開放程度。

此外,高校博物館崗位的人才吸引力以及場館經費支持較弱,也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重要因素。

如何進一步發(fā)揮高校博物館教育功能,使之與綜合類博物館形成有效互補?宋燕針對高校博物館開放遇到的難題提出了具體建議:由高校主管部門、文物部門等協(xié)同推進高校博物館備案登記工作,並探索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對高校博物館進行備案管理。依託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高等學校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等團體,加強藏品管理及信息化建設。開通校外進館專用通道,探索建立更具特色、更人性化的場館開放制度。利用政府資助、公益支持,緩解資金緊缺問題。

此外,探索高校博物館與備案博物館合作辦展、合作開展社教活動等,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推動高校博物館最大限度地向社會和公眾開放。結合各高校博物館自身情況,組建高校博物館志願者團隊,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促進高校博物館對外開放。

(完)

責任編輯: 曉紅